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发布所谓《2023年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报告》,否定中国在履约方面的成绩,污蔑中国经贸体制和政策给全球贸易带来巨大挑战,给中国扣了不少顶“黑帽子”。想用一份报告混淆是非?美方打错了算盘,因为事实一目了然。
如何评估中国入世履约情况?美国玩了一招“标准置换”——不是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客观评价,也不是以中国签署的《中国加入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为标准,而是自己主观设定了标准。分析人士指出,从美方报告可以看出,它将中国入世履约的核心评估标准,设定为彻底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中方按照美国的要求进行体制改革。由此可见,美方这份报告从出发点上就居心叵测。
再细看报告内容,美方完全无视中国在入世履约上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巨大进展,毫无可信度可言。仅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成为首个完成《渔业补贴协定》批约的发展中大国,引领完成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推动世贸组织实质性结束部分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谈判,获得各方高度赞赏。把时间维度拉长,入世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2023年的7.3%,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而且按入世承诺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
不止如此。中方还主动超越入世承诺推进自主对外开放,主动引入国际先进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措施。比如,2020年6月23日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较之前加大了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开放力度。其中在金融领域,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取消50万人口以上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规定。但是在美方的报告中,完全看不到中方的这些实际举措。难道又是“选择性失明”?
报告中,美方还把中国正当贸易措施歪曲成“经济胁迫”,将中方应对美方封锁打压采取的举措说成是“主动脱钩”。这是公然散布虚假信息,实际是美国自己行为的投射。
据外媒近日披露,2023年底,美国商务部向中芯国际的美国供应商发出几十封信函意昂3官网,要求它们暂停向中芯国际供货。搞“经济胁迫”的是谁?建“小院高墙”的是谁?事实很清楚。美方还炮制各种借口,打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已将1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迄今为止,美国对世界上近40个国家实施过单边经济制裁,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到影响。美国政府打着“安全”的幌子全面推行经贸和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重大威胁。
对于世贸组织,美国一向合则用不合则弃。“63次否决启动上诉机构新法官遴选程序的提案”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国际规则的漠视与强权。上诉机构有着世界贸易“最高法院”之称,它的报告作为“终审判决”具有强制约束力。美国为维护自己利益,持续以“一票否决”方式阻挠新法官任命,导致上诉机构运行陷入瘫痪,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沉重打击。但美国发布的报告对此置若罔闻。
谎言重复一千遍仍然是谎言。美方的报告再怎么炮制,也改变不了彻头彻尾的政治报告和虚假报告的性质。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不仅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还是捍卫世贸组织规则、推进全球经贸体系良性变革的优等生,是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者。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所说,中国在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能够站在全体成员的立场上思考处理问题,推动投资便利化等世贸组织多项谈判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美国一些人与其攻击中国,不如反观自身。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