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十三行启示录:真正的开放发布日期:2024-10-03 15:18:27 浏览次数:

  清廷的皇帝康熙智慧过人。那个时候,康熙身边就放着地球仪,还曾依据西方的方法推算日食,显示出他对地圆说的认同。除了郑克塽的投降,对民生、政权稳定的关注以及对自己军事成就的自信,加之对地球的认知,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康熙施行开海令的背景。

  清廷立国之初,便是以禁海为宗旨。一方面,反清势力很多逃亡海外,这些是清廷并不熟悉的地方,跑到海外的汉人,一直被认为是满人政权的隐患;另一方面,朝廷经济驱动力也不强,“……一次次血腥的屠城,把东南沿海的市集、工商业几乎摧毁殆尽,自然不需要海上贸易了,海商也就被视为海盗,私商更是成为逆贼”。

  中国历史悠久的海外民间贸易,伴随的是移民流动。清廷立国之前,华人以其勤劳和精湛的技艺,在南洋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初,中国的对外贸易并非仅限于广州一地,而是粤、闽、浙、江四省的多个港口。我们略过诸多的细节,将目标聚焦到1757年。这一年是乾隆二十年,自此后,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一定意义上,十三行是官商。其“天子南库”的定位,将此事的本质圈定。不过,一顶官帽、一身朝服,并没有给这个群体带来什么,其更多的是义务。有事之时,十三行的商人必须进行捐献、常贡、军饷等。在资金不足之下,行商也不得不经常申请分期付款——即使如此,这种申请也无济于事。朝廷及官员们的索取过于频繁,乃至于十三行破产频发,更有主事者被充军塞外。

  如果单单从贸易数字评估,中国从来都是开放的。并且,这段时间里,中国去往欧洲的航线,是全球货物贸易最重要的干线。

  1840年的故事,在1741年就已经确定,而1757年的这个决策,更加注定了清廷将被的方向。“因为实行了一口通商政策,中国发生从开放走向限关的逆转,不能及时地、有效地与正在走向贸易自由、科学发达、人文昌盛的世界接轨,反而日渐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最终在80年后的战争中败给了西方列强手下。1757年英国人尚不敢动侵略中国的念头,我们却已注定了不战而败,而且是败在之下。”


本文由:意昂(中国)官方平台进出口贸易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