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一件件远渡重洋的瓷器,或一枚枚跋涉千里的银币,都承载着我国古代海上瓷器贸易的艰辛与辉煌。8月14日,由太原市文物局、漳州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承办的“瓷影银光——漳州海丝贸易瓷器与银币特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展。220余件文物,展现了一幅横跨亚、欧、美各大陆主要国家的中外贸易交流画卷。
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加快了欧洲与中国的贸易。福建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独特的“海丝”文化和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明朝时期,海禁解除,正式开设漳州月港作为唯一合法的出海贸易港与西方进行贸易,中外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达到高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漳州窑瓷器,便作为海外贸易众多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月港的扬帆通商而遍及海外诸邻。随着漳州窑瓷器的“分贩东西洋”,大量番银不断涌入漳州,数量之多、国别之众、使用之广为国内罕见。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贸易“番银”形成独具漳州特色的“海丝”遗珍。
步入展厅,一座大船造型的展陈设计“停靠”其中。“船体”上用图文形式介绍了中国三大船型,讲述了漳州海商的崛起,观众顿时走进了福建海洋文明的传奇故事。青瓷、白瓷、青花瓷、色釉瓷、彩绘瓷……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来自漳州窑的瓷器,或曾漂洋过海,丰富了海域民众的生活,或是折戟沉沙,封塑成海洋文化的珍贵遗产。
展柜中,见证昔日盛景的各国银币,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观众。西班牙及其所属殖民地“块币”、双柱双地球币、国王头像双柱币;荷兰及其所属殖民地“马剑”银元、帆船币、东印度公司银币;美国其所属殖民地“自由女神像”银元及“摩根银币”与“和平银币”;战争后流入漳州的四大外来银元,墨西哥“鹰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法属印度支那“坐洋”银元,以及见证华工血泪的“猪仔钱”……每一枚银元上的图案与文字,都反映着其发行国家的文化与历史。
“番银,便是外国银元的意思。”讲解员郭庆介绍,这些番银记录了漳州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的过往,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助推了我国货币由银两制向银元制的演进。”
据介绍,此次展览分别展示漳州窑瓷器和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我国的各国银币,共展出文物220余件,给观众们展意昂3官网现了一幅横跨亚、欧、美各大陆主要国家,持续数百年的中外贸易交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