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假期,许多人都会选择旅游来放松身心。在国内众多城市中,泉州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出游目的地之一。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融洽交汇,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泉州的故事。
宋元时代,泉州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它位于福建南部滨海地区的晋江出海口。因初筑城时在城四周环植刺桐树,故别称刺桐城;城东南即为泉州港,亦称刺桐港。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取道泉州出海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写道:“我们抵刺桐城,城甚大……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不可思议……”比马可·波罗晚半个世纪,目睹泉州盛况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图塔(Ibn Battuta),赞叹泉州:“世界上最大之港,亦不虚也。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据元代久居泉州,后又随海舶游历南洋数十次的大海商汪大渊,以其亲身所见所闻,记述当时泉州与亚非各地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或地区,达到一百个左右。
当年的泉州港中外各国商贾云集,市场上终日熙熙攘攘。港内风樯鳞集,云帆蔽天,海舶穿梭奔忙;城南码头车水马龙,装卸货物昼夜不停;南关聚宝街和临江一带货栈,堆积的香料、珠宝,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宋元时泉州港的范围很大,北有泉州湾,东南有深沪湾,南有围头湾,西南有安海湾。从晋江口至泉州城南一带设有许多码头港口。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宋代在泉州设有专管海外交通与贸易的官府名“提举市舶司”,后来又设立来远驿,专门接待外国的贡使和外国商人。每逢远洋船舶入港,或出海的季节,泉州就特别举行隆重的“祈风”和“祭海”活动,祈祷平安。
泉州最初的城垣为唐天祐三年(906)所筑,称为子城。城作四方形,周围三里许,开四门;子城偏北有衙城,南北大街十字相交,街坊整齐;城外有壕环绕子城四周,壕上有吊桥通向城门。到了公元10世纪,福建在闽国王审知小朝廷的统治下,政局相对稳定,城市有了发展,打破了唐城的限制,从北向南四周扩展,而环城种植刺桐树,泉州从此时始盛。到936年,闽国为南唐所灭时,泉州已扩展成5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了,此时称为“罗城”。城分三重,中有衙城,为地方统治机构所在,内为子城即唐代城址,外为罗城,共开了七个城门。这七个城门的名称一直使用至今。
城市布局有两条十字街,以通向东门、涂门的两条路最为繁华。宋元时代的泉州城,基本上是在五代旧城基础上加以扩大,主要向近海港的南面发展,即所谓“泉南”,它是对外贸易兴盛的地区。南宋时在城西南又发展了一些地区,建城垣将其包围成为翼城,此时泉州的居民已达50万人,街坊八十,面积达7.5平方公里。
泉州在唐代时形制规则,以后转变为商业都市,发展迅速,为取得运输条件,紧紧傍依晋江,北部受清源山的地形限制,而向南发展成为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状,因而不同于一般封建州府城那样方正规整。宋元以后,泉州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商业区也集中在泉南的聚宝街。泉州的工业,主要为磁窑与炼铁,大多分布在城外附近,元朝有宏大的造船业设在晋江畔。
1974年,在泉州湾后堵港发掘出了一艘宋代海船,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共有13个隔舱,船上装载的都是从海外运来泉州的胡椒与香料,估算其载重量有200吨。这是艘尖底造型,吃水深、有多根桅杆、多重船板,抗风力强的远洋货船,可知宋、元时泉州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成就。古船现陈列于泉州古船博物馆。
泉州城里还有“蕃坊”,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很特殊的。随着海外交通的繁盛,唐代以后,不少外国商人来泉州居住,到宋元时期就更多了,他们多集中居住在城东南一带。初时来泉州的多为贡使、传教士、旅行者,人数不多,居留时间短。以后外国人数量大增,而多是定居的商户,其中以阿拉伯人最多,其他还有印度、犹太、摩洛哥、意大利、朝鲜人等,最多时超过万人。他们由于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特殊要求,形成了集中居住的地段。
“蕃坊”并无明确的界线,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他们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蕃坊”是自发形成的,街巷也不是方正整齐。“蕃坊”中有一些外国形式的建筑物,现存的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寺院。
泉州还发现过婆罗门教寺院的石柱、石雕等。开元寺的石塔,是中国和印度僧人共同建造的。在城郊发现有多处阿拉伯人的墓葬,近年还调查到有些姓氏的当地居民就是外国人的后代,如吴姓即原来在宋、元两朝担任重职的色目人(阿拉伯人)蒲寿庚家族的后代,城郊有的村庄居民深目鬈发、连腮鬈胡须,一看就是阿拉伯人的后代。
明以后,泉州在对外贸易方面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一方面由于明代海盗侵扰,清初又实行海禁;另一方面由于港口逐渐淤塞。帝国主义东侵后开辟了厦门及福州港取代了泉州港的作用,由于外贸减少,城市也就衰败,但由于宋元以来海外交通的发达,大量华侨出国,所以泉州也就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
从20世纪60年代的古城调查,到80年代初开始的平遥、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实践,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城镇历史遗产保护探索,我国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一直身处中国古城古镇保护的第一线。本书收录了阮仪三先生撰写的关于古城调查及保护的文稿,包括“中国智慧”“上海实践”“故乡情缘”“江南访古”“水乡古镇”等篇章,内容涵盖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几十座历史城市,图文并茂,是重要的城建史、学术史读本。几十年来,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书中大量一手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对中国历史城镇与遗产保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今天的泉州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5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教寺、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