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技术已成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五大要素之一。2024年,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易会在技术贸易转移方面,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近1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181.3亿美元意昂3平台,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其中出口合同金额128亿美元,进口合同金额53.3亿美元。“十四五”以来,上海市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年均增长5.8%,其中技术出口合同额年均增长7%,技术进口合同额年均增长3.1%。
面对技术“出海”新趋势,今年上交会更注重把市场对接、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技术贸易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都整合到平台上,包括国家国际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等机构首次入驻。
上技国际今年首次独立布展,相关负责人发现,中国技术“走出去”的需求明显多了起来,而且诉求各不相同。
怀揣技术的中小企业希望与海外机构合作或入股,以技术授权方式跨出“走出去”的第一步;而大企业则关注“到底先付钱还是先给技术”以及保护,以提高中国技术“出海”的确定性。
更多高端要素资源也通过上交会平台集聚、交互。在上交会境外主宾城日本大阪市主题日活动暨“日本大阪企业技术推介会”上,7家日本企业与20家中方企业参与对接交流,最终共有1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馨舒智能与明晃化成的光触媒消毒材料技术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孟泰环保与universal产业株式会社就高压压缩机技术商讨相关产品解决方案……以技术换技术、合作制造复杂产品的新模式慢慢浮现出来。
当前,中国企业采用海外先进芯片技术的可能性不断受限,国产模拟芯片则能满足更多需求,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今年上交会,上海数明半导体有限公司携多款前沿芯片产品亮相。“这次带来的SiLM94112-AQ是一款集成了丰富保护功能的12通道半桥驱动器,专为汽车电机控制设计,如加热、通风、空调翼板的直流驱动。通过SPI通讯接口,它可独立或并联控制12个半桥输出,实现的正向、反向、制动和滑行操作。”上海数明有限公司应用总监朱志杰介绍。
作为上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技术转移专区通过线上线下、展览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构建高效创新生态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发布国际国内2637项创新成果和572项企业创新需求。
有了需求,就亟需将对应解决方案引进来,加速疏通科技与产业“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譬如,技术转移专区发布了“长三角创新需求·精选榜单”和“长三角科技创新成果”,聚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与电子科技、信息技术与服务、智能科技等领域,邀请上海天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24家科创企业参展,参展单位和专业观众现场看榜、张榜、揭榜。
另一方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还提供了技术供需对接服务和技术经理人服务,同时通过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为参展单位提供便利化智能对接服务。
据了解,今年上交会引入了InnoMatch数字化服务平台最新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功能,提供全展期技术交易供需对接服务,通过快速匹配需求成果、行业社区社群对接互动、智能工具辅助提效,提供新手段进行技术要素配置,提供新工具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技术经理人“淘”展活动则邀请10位具有多年实务项目落地经验的带教导师,12名技术经理人小组在他们的引领下,深入探索上交会六大展区的500余家参展企业,与近200家具有高成长性和高价值的企业进行对线%的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共识,与多家企业现场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意向合作金额近15亿元。
推动技术贸易高质量发展,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究其根本,是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习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对此,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在今年6月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主要推进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培育贸易主体,集聚龙头企业。市政府今年3月印发《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文件,提出一批鼓励外商在沪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支持政策,截至一季度,全市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567家。大力提升我市企业技术出口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43家。
二是着力创新制度供给,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国内率先实现技术出口退税申报 “免填报”。创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认定机制。
三是着力加强贸易促进,培育竞争新优势。全市专业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技术贸易往来活跃,形成一批引领性的技术贸易创新实践在全国推广。
而作为技术贸易领域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展会,上交会可以充分发挥技术贸易平台功能,支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展示和转化平台。